《易经》中的伏羲作八卦是如何发展的?
《易经》中的伏羲作八卦是如何发展的?
《易经》作为一部传世奇书,儒家称之为“群经之首”,道家信奉它为“三玄之一”,甚至是兵家还有墨家法家甚至是杂家都以易经为其源头。《四库全书之经部易类小序》中写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历史上众多聪明才俊,甚至是天才人物都为易经所折腰,它是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哲学中的哲学。那么易经究竟是如何起源,又是如何发展的。
据传《易经》是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并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 《易.系辞下》中这样写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附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一直到春秋时期孔子接触易经后,也常常自己起卦为自己占筮。据传有次四柱命理书滴无随,他偶然间用周易占卜自己的命运,占得一卦为“火山旅”。当时《易经》中的伏羲作八卦是如何发展的?,他以此卦请教于商瞿。商瞿看后道:“子有圣知而无位”。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先生您虽然具有圣人的智慧,却没有圣知的权位。也就是说孔子没有权威的地位。“旅”卦的彖辞曰:“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这是讲虽有太阳般的光明但却静止不动,象征孔子本人虽然集大道于一身但却不能施行于天下。所以,孔子泣曰:“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天之命也。”于是始作十翼。十翼后来伴随周易流传下来,成为了易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孔子之后我们现在所用的《易经》体系基本上已经形成。
八卦图
真正的周易算命学是始于两汉,晋代五胡乱华时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后南北朝到隋唐一直处于完善上升当中,一直到唐代人士李虚中,他是八字推命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能够根据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干支来推定这个人一生的贵贱寿夭,吉凶祸福。李虚中这种以出生年,月,日干支对一个人的吉凶祸福进行推测的方法,经过五代宋初徐子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生辰八字推命术才正式进入成熟完备阶段。徐子平在算命术上的最大贡献四柱命理书滴无随,是把李虚中推算年月日干支的办法,进一步演进为年月日时同时预测的“四柱八字”法。人们为了纪念他所做的重要贡献,常把八字推命术称为“子平术”。
到了元代,因为元宋战争,汉人王朝的落败导致了中华文明差点灭绝,一些文明的产物也遭到灭绝,周易预测学虽勉强的生存下来,但也损失了很多的要点,这也导致了周易推命术的缺失。
李虚中命书
渊海子平
后来到了明代八字推命术又逐渐复苏,成为了继唐宋之后又一个发展的鼎盛时期。比较有名的而且质量较高的有托名刘基写得《滴天髓》,沈孝瞻的《子平真铨》,万民英的《三命通会》,张神峰的《神峰通考命理真宗》等,其中又以万民英的《三命通会》影响最大,口碑最好。
清代光绪年间出生的命理学家徐乐吾,民国时期的“南袁北韦”袁树珊和韦千里,著书众多,对八字学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近代由于十四年抗日战争,也导致了中华文明一次浩劫的损耗,导致了许多文明的丢失,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才逐渐的开始发展。这就是简单周易命理学的发展起伏历程。
到了现代批八字推命理运势,即是用生辰八字,是一个人出生时的干支历日期。年干和年支组成年柱,月干和月支组成月柱《易经》中的伏羲作八卦是如何发展的?,日干和日支组成日柱,时干和时支组成时柱;一共四柱,四个干和四个支共八个字,故又称四柱八字。八字命理学是一种根据干支历、阴阳五行、神煞等理论推测人的事业、婚姻、财运、学业、健康等事的学问,亦称算命,是中国的一种历史悠久的算命方法。
而八字的组合是 xx年xx月xx日xx时辰再乘以性别。
1.年乘以60
年是从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到癸亥共有六十个。年,比较单纯,没有什麼争议。
2.月乘以12
月是12个月,每年的月份都是固定的,例如,甲年的月份,都是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到丁丑。所有甲年都一样,这十二个月是不变的。
乙年的月份,也是从戊寅、己卯--到己丑,永远不变的十二个月。
有些书,把月也乘上六十,这就差矣!月是没有六十个变化的。你不可能在甲年找到甲寅月、戊寅月、庚寅月和壬寅月,就像,在乙年永远没有甲寅月、丙寅月、庚寅月和壬寅月一样。
3.日乘以60
日是从甲子、乙丑、丙寅--到癸亥,共六十日。关於这一点,也有些书以为是三十日,他们认为,一个月顶多三十天,哪来六十天,另有些书说是乘上二十九点五天,他们认为四柱命理书滴无随,阴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所以每个月平均是二十九点五天,这是似是而非的观念。
后续会逐渐更新